2025高考古诗鉴赏备考训练:炼字艺术
从答题技巧、词语特点(传神动词、形容词、叠音词等)、真题训练、备考建议等方面,梳理高考古诗鉴赏之炼字类题型技巧及经验,助力考生,预祝成功。
一、炼字题答题技巧
1. 解题步骤
1. 释含义:解释字词的表层义(有时需点明词性或活用)。
2. 析手法:分析字词运用的修辞手法(如拟人、比喻)或表现手法(如动静结合)。
3. 描景象:将字词放入原句,描述画面或人物情态。
4. 点作用:说明字词在营造意境、表达情感或结构上的作用。
2. 高频考点分类
类型 示例 分析角度
动词 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(绿) 化静为动,赋予景物动态感,凸显春意盎然。
形容词 “大漠孤烟直”(直) 精准描绘景物特征,营造雄浑意境。
虚词 “孤帆远影碧空尽”(尽) 强调时间的延续或空间的延伸,增强情感张力。
数词 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(一) 以“一”的孤高,表现诗人的超脱与豁达。
叠词 “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” 增强韵律感,强化情感表达的细腻与深沉。
图片
3. 常见误区
· 孤立分析:忽略字词与全诗意境的关联,需结合上下文分析。
· 术语堆砌:避免只写“生动形象”等套话,需具体说明如何生动。
· 忽略情感:炼字题最终要落实到诗人的情感或主旨。
二、精练传神的字(词)
1.传神显旨的字(词)。
例:王维《过香积寺》:“泉声咽危石,日色冷青松”
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,发出低吟,仿佛鸣咽之声;照在青松上的日色,由于山林幽暗,似乎显得阴冷。诗人运用“咽”“冷”二字,绘声绘色、精练传神地展现了山中幽静清寂的景象。
2.化静为动的字(词)。
例:张养浩《山坡羊·潼关怀古》:“峰峦如聚,波涛如怒,山河表里潼关路。”
“聚”“怒”二字化静为动。山本来是静止的.着一“聚”字,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峰峦众多,聚集到一起的动态。“怒”字赋予波涛以人的情感和意志,写出了波涛汹涌澎湃的气势。
3.以动写静的字(词)。
例:张先《天仙子》:“沙上并禽池上,云破月来花弄影。”
着一“破”字,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。“花”本来也是静止的.但着一“弄”字,便将其写得摇曳多姿。
4.以实显虚的字(词)。
例:宋祁《木兰花》:“绿杨烟外晓寒轻,红杏枝头春意闹。”
“闹”字既是绘景,又是写情,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,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,花儿微动的活泼情态。
三、叠音妙用的词
1.语意鲜明突出,能使人获得更强烈的感受。
2.表达细致生动,准确反映客观事物,表达细腻真挚的情感。
3.语言和谐流畅,不仅节奏感强.而且有韵律美。
例:李清照《声声慢》:“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。”
这个千古名句,一是妙在叠字,具有韵律美;二是妙在有层次,层层深人:三是妙在曲尽思妇之情。
①韵律美:两字一顿,欲叶不尽,难以言状。
②层次美:层层递进,由外到内,肠断心碎。
③情感美:细腻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悲痛与愁苦。
附录:
高中教材中叠音词鉴赏
①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(其一)中“暖暖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”的“暖暖”描墓了山村景致的朦胧与静谧,“依依”绘出了炊烟上升的轻柔体态。
②杜甫《登高》中“无边落木萧萧下”一句,用“萧萧”来慕写秋叶纷纷落下之声。
③白居易《琵琶行并序》中“大弦嘈嘈如急雨.小弦切切如私语。嘈嘈切切错杂弹,大珠小珠落玉盘”,巧借叠词,直接模拟声音.将乐声的强弱、快慢、轻重表达得具体可感,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,突出了琵琶声的美妙动人。
古代诗歌的色彩美
洞庭青草,近中秋,更无一点风色。玉鉴琼田三万顷,着我扁舟一叶。(张孝祥《念奴娇·过洞庭》)
分析:洁白的月光与青碧的湖水交融,营造了“玉鉴琼田”的美妙意境,晶莹剔透,色彩协调,呈现出月白风清、碧波万顷的壮美。
颜色渲染的词
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,渲染气氛,烘托感情。欣赏时,要善于抓住此类词语,体会诗歌流露出的感情色彩。
例:姜夔《扬州慢》:“过春风十里.尽荠麦青青。”
昔日十里扬州路上歌女如云,与如今“尽荠麦青青”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,以突出眼前之景的荒凉。
四、高考真题示例
1. 动词炼字(2024年全国甲卷)
题目:阅读下面这首宋词,完成题目。
《好事近·湓口放船归》陆游
湓口放船归,薄暮散花洲宿。两岸白苹红蓼,映一蓑新绿。
有沽酒处便为家,菱芡四时足。明日又乘风去,任江南江北。
问题:赏析上片“映一蓑新绿”句中“蓑”“映”二字的巧妙之处。
参考答案:蓑:蓑衣,此处借指绿色的草地。以“蓑”喻“新绿”,化实为虚,将绿草的形态比作蓑衣,引发联想。近观可见草色长短参差,远望则如绿毯绵延,生动表现出春草的生机与质感。
映,映衬、映照。将绿草与前句的白苹、红蓼形成色彩对比,冷暖交融。描绘出一幅深浅交织的春日江景图,增强画面的层次感与视觉冲击力。二字共同营造出清新明快的意境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随遇而安的心境。
图片
2. 形容词炼字(2023年全国乙卷)
题目:阅读下面这首唐诗,完成题目。
《早梅》齐己
万木冻欲折,孤根暖独回。前村深雪里,昨夜一枝开。
风递幽香出,禽窥素艳来。明年如应律,先发望春台。
问题:“前村深雪里,昨夜一枝开”中的“一枝”为何比“数枝”更妙?
参考答案:“一枝”紧扣诗题“早梅”,突出其先于众梅开放的独特性。与“深雪”形成强烈反差,以“一”的孤高凸显梅的凌寒独放。“一枝”暗示春意初萌,引发读者对早春的期待,含蓄而富有韵味。与“数枝”对比◦ “数枝”仅表明花开数量,无法体现“早”的意境,削弱了诗歌的主旨。
3. 虚词炼字(2022年新高考Ⅰ卷)
题目:阅读下面这首宋诗,完成题目。
《示长安君》王安石
少年离别意非轻,老去相逢亦怆情。草草杯盘共笑语,昏昏灯火话平生。
自怜湖海三年隔,又作尘沙万里行。欲问后期何日是,寄书应见雁南征。
问题:赏析颈联中“又”字的表达效果。
参考答案:
“又”承接前文“三年隔”,强调离别之频繁,强化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。既指此次“万里行”的无奈,又暗示未来重逢的渺茫,倍增凄凉之感。与尾联“欲问后期”形成因果关系,凸显离别的伤痛与对重逢的期待。
4. 数词炼字(2021年浙江卷)
题目:阅读下面这首宋诗,完成题目。
《夜归》周密
夜深归客依筇行,冷燐依萤聚土塍。村店月昏泥径滑,竹窗斜漏补衣灯。
问题:赏析“竹窗斜漏补衣灯”中“斜漏”二字的妙处。
参考答案:
“斜”字写出灯光从竹窗缝隙中倾斜而出的动态,“漏”字强调光线的微弱与穿透性。以微弱的灯光暗示家中有人深夜劳作,与前文“泥径滑”“月昏”形成对比,凸显归家的温暖与慰藉。“斜漏”二字隐含对家人的牵挂,展现诗人漂泊后对家的眷恋。
五、备考建议
1. 积累典型例题:整理历年真题中的炼字题,分析不同类型字词的答题角度。
2. 强化术语运用:熟悉“化静为动”“以动衬静”“虚实结合”等术语,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。
3. 提升诗歌素养:多读经典诗词,培养对字词的敏感度,理解炼字与意境、情感的关系。
通过以上真题解析和技巧总结,考生可系统掌握炼字题的解题方法,在高考中准确把握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